張炳陽
最高學歷 |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
專長 | 悲劇理論 美學、文學理論 先秦諸子 |
校內分機 | 55434 |
luxabdei@gmail.com |
1988.6 | 論黑格爾邏輯學「後思」的概念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pp.1-102 |
1994.6 | 希臘悲劇的美學基礎 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pp.1-145 |
2003 | 從自然到自由──以《莊子‧養生主》為核心的考察 明目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1995.8 | 人生哲學(合編) 匯華 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
1983 | 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的解析 中國佛教 27 卷 8 期 pp. 27-32 |
1984 | 僧肇「不真空論」釋論 中國佛教 28 卷 5 期 1984 .0 5 pp. 21-27 |
1991.10 | 黑格爾論希臘的悲劇藝術 文學與美學第 2 期 pp.347-373 |
1993.1 | 尼采「悲劇的誕生」中的神話美學與藝術形上學 哲學雜誌 第 3 期 pp.198-213 |
1996.6 | 從語法結構試解《論語》之『自行束脩以上』 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 1 期 pp.117-130 |
1997.6 | 《莊子 . 養生主》之『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詮釋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 2 期 pp.75-106 |
1998.6 | 告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證平議 台北師院學報 11 期 pp.177-198 |
1999.5 | 《墨經》之「故」的新觀點 哲學雜誌第 28 期 pp.98-108 |
1999.6 | 觀看之道:論亞里斯多德的 “katharsis” 與戲劇治療的根據 台北師院語文集刊 第 4 期 pp.41-72 |
2000.9 | 論莊子的自由與超越之特質 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 5 期 pp.33-50 |
2005.9 | 黑格爾論蘇格拉底作為道德哲學家的意義 台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8 卷第 2 期 pp.1-24 |
2005.11 | 張愛玲小說〈年輕的時候〉中的「自由」–一個存在現象學的詮釋臺北教育大學 語文集刊第 10 期.pp.111-134 |
2008.7 | 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的倫理文化批判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 14 期, pp.209-238 |
1992.3 |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 美學研習會專輯 pp.67-93 |
2005.9 | 從欲望之神到尋求聖愛 張老師月刊 333 期 pp.8-12 |
2009.4 | 愛與幸福的追求 收於 Terry Eagleton 著;方佳俊譯:《生命的意義是爵士樂 團》,臺北商周出版, pp.12-21 |
2018.8 | 美學即美學史〉,收於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台北:五南圖書,PP.1-8。 |
2018.11 | 〈柏拉圖美學思想與愛之辯證〉,收於《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柏拉圖著,朱光潛譯,台北:五南圖書,pp.1-11。 |
2019.5 | 〈丹納「知人論世」的藝術哲學觀〉,收於《藝術哲學》,丹納著,傅雷譯,台北:五南圖書,pp.1-11 |
1990 | 黑格爾論希臘的悲劇藝術 淡江大學第二屆「文學與美學」學術研討會 |
1993.5 | 黑格爾論古希臘的倫理實體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第一屆哲學與 公共規範研討會 |
1997.12 | 告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證平議 台灣哲學會八十六年度學術研討會 |
1999.6 | 自由與超越:莊子論世間之人 淡江大學通識中心第一屆倫理思想與道德關懷研 討會 |
2000.5 | 論《聖經》與《老子》思想的差異─以「軟弱變剛強」和「柔弱勝剛強」為核心 的探討 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第六屆倫理思想與道德關懷學術研討會 |
2005.6 | 張愛玲小說〈年輕的時候〉中的「自由」─ 一個存在現象學觀點的詮釋 台北大 學中國語文學系第二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文本、對話與詮釋」學術研討會 |
2005.10 | 自由與禁錮–張愛玲小說〈金鎖記〉探討 —-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第七屆 倫理思想與道德關懷學術研討會 |
2006.05 | 《老子‧44 章》的生命觀闡述 國立臺灣大學「基督宗教之人觀與我觀」會通與 轉化討論會 :「基督宗教與道家思想」 |
2010.5.29 | 亞里斯多德《詩學》之「情節是悲劇的靈魂」的哲學論述 |
2011.8 | 清華大學哲學所、東吳大學哲學系《人文、價值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
1995 | 《希臘悲劇的美學基礎》獲國科會研究獎勵甲種獎。 |
1997 | 〈莊子養生主之「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詮釋〉獲國科會研究獎勵甲 種獎。 |
1998 | 〈告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證平議〉獲國科會研究獎勵甲種獎。 |